百侯,素有“文化之乡、华侨之乡、干部之乡”之美誉,位于大埔县东部,距县城11公里,下辖14个行政村,285个村民小组,3.1万多人口。全镇总面积112.27平方公里,有山地7071.2公顷,耕地942.2公顷。近年来,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,全镇人民奋发图强,开拓进取,使百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、城乡面貌大大改观、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取得了显著的成绩。在2010年被中国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梅州市首个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,先后成功创建了“广东省教育强镇”和梅州市“文化先进镇、平安镇、生态镇”,连续四年被梅州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”,获得“2005-2009梅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、“2007-2009梅州市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先进单位”、“梅州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”、“梅州市文明镇”、“梅州市林改工作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,并连续四年被县委、县政府评为“全面工作先进单位”。
文化深厚、人杰地灵 自明末后,百侯文风鼎盛,科甲仕宦,清朝共考中进士的有23人,文武举人134人,翰林5人。其中“诗书世家”、“兄弟七进士”、“一腹三翰院”、“一同怀四魁”、“同榜七魁”等被传为人文佳话。张翱诗赋与宋湘齐名,“状元之师”杨缵绪名满京华,丘神童故事众口相传。在近现代,百侯镇更是人才辈出,共有省部级及军级(含将军)干部16人,厅(师)级以上干部约100人,高职称建设人才1000多人,各种人才遍布海内外。其中有被蒋介石称为“资质沉毅,晓畅戎机”的原国民党上将、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将军和著名的爱国华侨、大实业家肖畹香先生、杨增蕴先生等等。
名辉陶史、教育强镇 百侯中学是被陶行知称为“吾道有邻”的学校,是全国第三个陶行知教育思想重要实践基地,素有“北有晓庄、南有百侯”之美誉。陶行知先生“生活即教育”、“社会即学校”、“教学做合一”的生活教育理论在百侯开花结果、影响深远。他在侯中十周年时写祝词称赞百侯中学的教育是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。为继续弘扬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精神,目前我镇已兴建了占地面积180多平方米的广东省首个陶行知纪念馆。2009年,我镇顺利通过了“广东省教育强镇”专家组的验收,成为梅州市首批“广东省教育强镇”。
民居建筑、独具特色 百侯镇是大埔县古民居最多的一个镇,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120多座。这些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中,既有众多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,也有星罗棋布的大小祠堂,既有传统的客家民居,也有富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,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官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。已有250多年历史的通议大夫第是乾隆年间闻名遐迩的“一腹三翰林”之一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,这座九厅十八井的官厅式大院外表大气豪迈,内饰精致考究,屋内抬梁斗拱,木瓜墩均雕有各式花草图案,工艺非常巧究精美。已有90多年历史的肇庆堂既传承客家民居建筑风格,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精华,是一幅民间雕凿、雕塑立体画屏,堂内所有梁柱、斗拱绘有彩绘山水、花鸟、人物。外形欧式,内为中式的海源楼,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,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,该楼糅合了欧美建筑风格,同时对中国及客家地区传统建筑走马楼兼收并蓄、素雅大方。2009年“通议大夫第”和“肇庆堂”被评为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民俗文化、绚丽多姿 百侯民间艺术文化丰富多彩,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汉乐、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鲤鱼灯舞,以及五鬼弄金狮、软布龙、竹板歌、武术等丰富的民间艺术;有大量烩灸人口的诗词、楹联;有广东汉乐演奏队、太极拳协会、舞狮队等多个经常性演出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。尤其是广东汉乐在百侯有较好的群众基础,也是大埔汉乐的主要活动区域,百侯的民间演奏家曾多次参加省、市、县组织的广东汉乐演奏活动,到广州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地演出。百侯鲫鱼灯舞,舞者利用肩、胯的变化多端,在古典悠扬的汉乐节奏下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、古朴、高雅的审美境界,深受群众喜爱。另外还有百侯美味的特色小吃,有薄饼、忆子粄、笋粄、老鼠粄和五香牛肉干等等均深受群众的喜爱。
来源:大埔县广播电视台
赶紧点击【阅读原文】发现更多百侯的美。
↓↓↓↓↓
相关